您的位置: 网站首页 > 文明创建 > 创建活动

【40年?向创新者致敬】焊花相伴28年 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黄春燕

来源:信息发布     作者:信息发布人员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8年12月27日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     

  她出身于一个“老军工”家庭,1990年19岁的她带着对军工企业的深厚情感,从长安无线电技工学校毕业,毅然选择了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的前身国营长安机器总厂,当了一名普通的电焊工,从此,她便与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,她就是黄春燕。

  博微长安是国有大型军工电子装备骨干企业,长期致力于多种军用雷达的研制与生产。从19岁入厂成为一名焊工,黄春燕主要从事的是雷达天线骨架的焊接工作,这是一个技术要求极其高、劳动强度特别大的工种。1992年黄春燕代表公司参加了“六安地区职工焊接技术竞赛”青年组比赛一举夺魁,此后,她先后多次在省市举办的焊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,获得了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等荣誉称号,并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。她把全部的精力用在攻克各种焊接难题上,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焊工岗位上,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。

  她参与焊接生产的高原自行式炊事车在汶川、玉树等抗震救灾后勤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;焊接的雷达多次在国家重要安保任务中大显身手,为北京奥运会、上海世博会、广州亚运会等重要活动保驾护航;焊接的军事装备在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中威武亮相,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。手臂上被焊渣飞溅烫伤留下的疤痕是黄春燕20多年来辛勤付出的永恒印记,也是她引以为傲的“军功章”。

  “既然选择了,就要干好”,黄春燕对待工作的态度从不含糊。她深知,想要在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,不但要有责任感和事业心,更需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。理论知识缺乏,她就“啃”,坚持每天挤出时间学习焊工专业知识;实践经验不足,她就“钻”,每天早晨第一个来到车间,利用收集的边角余料,一个人默默地练习焊接。就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信念,黄春燕很快练就了一身过硬的业务技能,成为了厂里焊工中的佼佼者。

  “焊接有难题,就找黄春燕。”在博微长安公司工人中流行着这一句话。黄春燕喜欢钻研,而面对困难,也从不退缩。“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,只要肯花功夫研究”。在黄春燕工作车间的操作台前的架子上,摆着一个由两个半圆形焊接起来的“小玩意”,这个用于雷达天线骨架的小物件却让黄春燕动了一番脑筋,原来弧形的焊接很费工时,为了提高工作效率,她通过多次试验,做出了一个辅助焊接的装备,把该项焊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。在工作中,像这样的小发明、小创新数不胜数,大大提高了工效。

  随着装备材料和操作设备的更新换代,黄春燕越来越感受到学习和技术创新的重要,她一路摸爬滚打攻克了很多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。2004年,公司接到了某新型雷达试制生产的任务,根据要求,天线骨架所用的材料由原来的钢管改为钛合金管,加工工艺由原来采用手工电弧焊焊接改为氩弧焊焊接,由于钛合金材料焊接的特殊性,对技术要求更加严格。黄春燕主动挑起了焊接工艺攻关的重担。白天,她和同事们根据设计技术要求,认真研究方案,编制焊接工艺。晚上,她也顾不上一天的劳累,借来专业书籍研究钛合金材料的焊接特性,常常刻苦钻研到深夜。经过夜以继日地钻研试验,她很快熟练掌握了这项焊接技术,设计出一套雷达天线骨架焊接工艺方案,该方案被确定为焊接工艺规范,每年为公司多创产值近300万元。

  生活中黄春燕是个文静的女子,在工作上她却有着胆大的作风,常常敢于质疑图纸上的方法和参数。“只要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更优的做法我就一定会提出。”事实证明黄春燕的质疑和技术上绝活,优化了生产过程,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。在某军事装备机壳焊接中,由于该机壳为0.8mm的薄板结构,图纸要求采用气焊焊接,可是使用气焊焊接焊件受热范围大,焊后易变形,若采用电焊又极易焊穿,焊接难度大。黄春燕揽下重担后,经过一番琢磨用手工电弧焊代替气焊,并选用合适的焊接参数,采用下坡焊进行焊接,有效控制了焊接残余变形,缩短了矫正时间,降低了劳动强度,为公司节约工时近千小时。

  黄春燕大胆创新,积极主动参与技术攻关,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。“某雷达工程液冷管路系统316L不锈钢管道焊接技术研究”是“十二五”国家995三期重大工程,她针对大型雷达产品的液冷管路焊接特点,采用柔性焊接工装,通过单面焊双面成形工艺,成功将316L不锈钢引进了大型雷达液冷管路的焊接,实现了焊后管路在腐蚀环境下的应用,开创了大型雷达液冷管路的焊接制造先例,显著提高了雷达产品焊接质量和生产效率,不仅推动了军事装备技术革新,还为企业创造了近千万元产值。她还主动承担了焊接机器人柔性生产线建设任务,在雷达领域首先采用自动化焊接技术,实现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在雷达产品上的焊接应用,在我国率先建立了针对雷达大型结构件设计的焊接自动化生产线,极大地降低了焊接工人劳动强度,创造产值766万元,节约成本33万元。同时,她开展了焊接机器人激光跟踪系统、焊接机器人仿真和离线编程的应用性研究,使这项技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。

  “我必须踏踏实实工作来报答所有人和组织上对我的关心和培养,我不是为了荣誉,而是为了信念,为了国家安全,为了祖国现代化装备建设,我要用手中的焊枪焊接国防装备挺直的脊梁。”2012年,公司为了号召大家学习黄春燕的事迹,把她真实的生活改编了小品《信念》。这是小品里的一段话,也是黄春燕的心声。

  20多年的焊工工作中,黄春燕不仅练就了精湛技术,在父辈们对国防事业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,其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也十分令人钦佩。焊接是项力气活儿,常年超负荷工作,难免积累了一些伤病,但她却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伤痛的困扰,每天坚持第一个上岗,加班加点少不了她,近4年来,黄春燕累计加班加点3262小时,出勤率100%,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100%。为了试验焊接工艺,黄春燕经常利用工余时间,在厂房里进行反复试验,即便是在焊工们最难以忍受的夏季,她也常常一试就是几个小时,厚厚的工作服被汗水浸透了也顾不上休息。

  可相对于完美的工作质量,她的生活中却有着不少的遗憾。作为妻子、母亲和儿媳,她心里时常充满愧疚,由于长期加班连班,她很少有空陪伴家人,连儿子的家长会都没有参加过一次。黄春燕的爱人也是一位企业的中层负责人,他了解妻子的工作,也支持她,每当黄春燕疲惫的时候、遇到难题的时候,丈夫的鼓励的话语成了她破解难题的动力和勇气。

  在做好工作的同时,黄春燕还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身边的同事,用心做好“传帮带”。2005年进厂的徒弟张印如今已具备独立承担各类重要焊接任务的能力,成为分厂焊接组的组长。时隔多年,他仍然记着自己第一次正式参与雷达整机焊接时的场景,当时他拿着焊枪的手在抖,正在犹豫不决之时,师傅的鼓励声从身后传来:“没关系,你只管放心大胆的干,我在你身后看着,没什么可怕的。”冲破了心理障碍,完成的特别出色。漂亮的焊缝让他自信倍增,接着他又承担了一系列高难度的焊接工作,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。

  2010年12月,以黄春燕为技术骨干的“长安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”挂牌成立。在她的带领下,工作室相继被认定为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,在技术创新和带徒传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依托大师工作室平台,她累计取得技术创新成果13项,并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成员,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工。仅2014年,就有1人成长为焊工技师,1人获安徽省国防科工系统焊接比赛第一名,2人包揽六安市职业技能大赛焊接比赛前两名;2人获六安市技术能手称号,1人获六安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,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高技能人才储备保障。

打印  | 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