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网站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企业要闻

院士专家助力中国电科38所牵头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

来源:信息发布     作者:信息发布人员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7年03月28日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     

  3月17日,由38所孔径阵列与空间探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(KLAASA)牵头,清华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天津大学、合肥工业大学等优势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SKA低频数字阵列体制射电望远镜关键技术研究及验证”、“SKA宽带多波束形成及波束切换关键技术研究”项目启动暨总体方案研讨会在北京召开。38所所长、党委副书记陈信平,所长助理靳学明等出席会议。

  方案研讨会上,KLAASA实验室副主任曹锐作为项目牵头负责人围绕项目研究背景、目标、内容、方案、团队和预期成果等内容汇报了初步总体方案。曹锐结合国际工作包联盟工作进展,详细汇报了天线与组阵、光纤拉远、CTPM、移动处理节点、真延时宽带波束形成与切换等方面内容,阐述了欧美等国孔径阵列技术应用情况。

  与会专家对初步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,并表示,38所介入SKA国际大科学工程非常及时,后续要继续加强与SKA国际工作包联盟合作,结合SKA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为项目作出贡献,为中国SKA相关工作提供支持,并将相关技术应用到近地天体探测领域。

  陈信平表示,38所将全力支持该项目,确保项目顺利实施,支持我国SKA国际大科学工程工作。他要求项目组要贯彻38所“共同参与、共同思考、共同成就、共同分享”的团队文化,继续加强国际合作,为38所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研究所作出贡献。

  启动会上,KLAASA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吴曼青院士作为项目咨询专家组组长,武向平院士、陈鲸院士、吴健所长、钱佩信教授等分别被敦聘为该项目咨询专家。陈信平为专家颁发聘书并与他们合影。

  此次启动会的召开,标志着该项目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。

  注解:

  SKA(Square Kilometre Array,平方公里阵)国际大科学工程的目标是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,目前已有二十多个国家上百个单位参与,由分布在3000公里范围内的约100万个对数周期天线组成的低频孔径阵列(LFAA)、250个直径约60米站组成的中频孔径阵列(MFAA)、2500面抛物面天线(Dishes)阵列组成。SKA预计比目前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阵(JVLA)的灵敏度提高约50倍,巡天速度提高约10000倍。SKA将致力于回答宇宙的一些基本问题,揭示宇宙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,开辟认识宇宙的新纪元。SKA涉及天文学、电子信息科学、计算数学与系统科学等众多科学领域,集成众多高科技成果,其巨大规模和复杂程度,特别是其对数据采集、传输、处理和存储能力挑战性的需求和解决方案,将创造人类科学探索工程的新纪录。2012年中国政府正式加入SKA建设准备阶段,2015年SKA政府间国际谈判正式启动,SKA各项工作已全面进入技术攻坚阶段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”重点专项旨在继续支持国内相关单位参与SKA研发工作,在落实中方对外承诺的同时,提升国内相关高新技术和前沿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能力,为解决人类共同关注的科学目标作出贡献。2013年,38所依托数字阵列技术优势,以KLAASA实验室名义加入了SKA低频孔径阵列和中频孔径阵列两个工作包,中低频孔径阵列工作包的特点是天线单元数量非常巨大、原始数据量十分庞大,SKA第一阶段低频孔径阵列天线单元数量约13万,产生的原始数据高达每秒157TB。KLAASA实验室承担孔径阵列系统架构、信号处理与系统校准、天线单元与组阵、高性能专用芯片等工作,将带动我国极弱信号探测、全息感知、高精度时空同步能力等快速发展。

打印  |  关闭